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防微信公众号被封,把文章陆续搬来,因此发表时间和写作时间差距很大。作者 黄铁鹰
外孙女丫丫,差二天整7个月。
澳洲请人看孩子太贵,一般人都自己带。我和太太曾提议帮女儿带。但女儿拒绝了,她说:“我和先生能应付得来,需要时,再说。我大姑姐的双胞胎,也是自己带的。”
女儿大姑姐是律师。生两个“小猴子”,也没请人;休一年半产假,自己带。爷爷奶奶想去看宝贝孙子,要事先请示:“可不可以过去?”
她经常会拒绝:“这个时间不方便,我太困,要睡觉。”
她先生白天上班,晚上跟她一起战斗。那段时间,两口子脸上的表情永远是睡眠不足。
近朱者赤。女儿是医生,自然不能输给律师。丫丫也是她和先生自己带。
明年一月,丫妈要上班了。她提出让我们每周帮她带三天,其他四天送幼儿园和自己带。
女儿说:“你们上岗前,我们应该制定一个怎么带丫丫的规矩。为取得共识,请先看看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关于怎么教孩子讲话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二个教授(Betty Hart and Todd R. Risley )。题目是“起跑的差距——三千万个词汇”(注1)
这两教授花10年做了一项研究,目的是要搞清为什么美国穷孩子和富孩子,在词汇量上有差距。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教育界发现穷人孩子的词汇量,比富人孩子少很多。
这个发现让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因为词汇量决定了人的学习能力。在公平的社会,学习能力决定人的命运。
人类发明文字后,字成了知识的载体;字就是知识,生字就是新知识。识字多的人不仅知识多,而且可以靠字学字——学新知识。
为了消除这个差别,美国政府对学龄前教育加大投入——力图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前班;在学前班,恶补孩子的词汇量。
小孩脑袋是海绵。穷孩子的词汇量,通过学前班恶补,快速提高到富孩子的水平。教育学家们认为,这样一来穷富孩子上学时,就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
然而,二十年过去,这个政策彻底失败。教育学家们发现,学龄前对穷孩子这种快速填平补齐的词汇量,一年后变的微不足道。穷富孩子的词汇量在小学又拉大了!为什么?学校学的词汇量远大于学前班。
难道穷孩子天生学习能力差?这可是一个要命的发现。果真如此,穷人怎能咸鱼翻身?
于是,这两美国教授决定研究,穷富孩子学习词汇的能力差别是怎么产生的?
营养不良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但美国早就有最低生活保证,再穷的孩子也有足够的面包和牛奶。这个差距只能来自于孩子头三年的非营养因素。
于是,他俩筛选出42个有新生孩子的家庭,其中13个是知识分子家庭,23个工人家庭,6个靠救济金生活的家庭。
在接下来的二年半,每个月到每家录一个小时,大人带孩子时候的录音。从孩子7-9个月开始,一直录到三十六个月。
他们一共录了1318个小时。然后,请语言专家对这1318个小时录音里的每个词汇,进行识别、确认和分类。
哪些是大人间的交谈?哪些是说给婴儿听的?哪些是婴儿发出的词?哪些是鼓励孩子的词?哪些是责怪或警告?大人一共跟孩子说了多少个不同的词?孩子一共说过多少不同的词……?
美国是移民国家,这42个家庭讲好几种语言;更关键是儿童发音不清,分析整整耗时六年。
这两个教授的严谨让我佩服。他们的结论更让我吃惊。
结论一:知识分子的孩子,每小时能听到2153个对他们直接讲的词;工人的孩子能到听1251个;领失业金父母的孩子只能听到616个。
知识分子的孩子比失业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多听二倍多的词汇!
根据这样的数据,他们推断出:在孩子生命的头四年,知识分子孩子能听到4千5百万个词汇,工人的孩子能听到2千6百万个,领失业金家庭的孩子1千3百万个。
知识分子的孩子比失业父母的孩子整整多听了3千多万个词汇!
人脑有1000亿条神经。0到1岁之间,这些神经会高速发育;到3岁时发育会完成80%。(注2)
神经的发育既需要营养,也需要刺激。讲话就是对孩子脑神经的刺激。
知识分子孩子脑神经所接受的语言刺激比领失业金父母的孩子整整多三分之二——3千万个词汇。
正是这3千万个词汇,造成了穷孩子和富孩子学习能力上的差距。
结论二:知识分子孩子也说了更多的话,他们每小时说310个词,工人阶级的孩子说223个,失业家庭的孩子说168个。
知识分子的孩子比失业家庭的孩子说了差不多一倍多的话!语言就是熟能生巧。多练习说话的神经,神经当然发达!
结论三:知识分子孩子听到更多不同的词汇,他们每小时能听到382个不同词汇,工人孩子每小时251个,失业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只能听167个。
词汇越丰富,对孩子脑神经的刺激就越多样。父母词汇量大,孩子词汇量也大。知识分子孩子在三岁时,能掌握1116个单词,工人的孩子749个,而失业家庭的孩子只有525个。
掌握词汇不仅是记忆,更是学习。掌握的词汇越多,意味学习经历越多。不同经历造就不同的人。孩子头36个月的经历,打下了人不同的基础。
结论四:知识分子孩子被鼓励的机会更多,大人对孩子说32次鼓励的词,才会说5次警告的词;工人父母对孩子说12次鼓励的词,就会说5次警告的词;失业家庭的孩子父母,对孩子说5次鼓励的词,就会说11次警告的词。
小孩都是人来疯。越鼓励越逞强;越逞强学的越多。反之,亦然。
这42被研究的孩子到9-10岁时,有29名被另一个美国教授(DaleWalker)在研究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时,选为研究对象。他的研究结论恰恰证实了这两个美国教授的假设——孩子的学习能力是3岁前打下的。
这29个孩子小学三年级的词汇水平差距,同他们3岁时的差距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用这些孩子0-3岁时学习语言的速度,可以准确推算出他们在小学三年时的语言成绩。
0-3岁学词快的,到学校学的也快;0-3岁学词慢的,到学校学的也慢。
真可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学前班和小学教育,丝毫没弥补或改变孩子头三年所形成的语言差距,最多能让这个差距不再继续扩大。
为什么?人到世界最初的36个月,是人生最无助的阶段。婴儿没有选择,喂什么吃什么,说什么听什么。这36个月也是孩子发育最快的阶段——人的生理、认知和情感功能大部分完成。
恰恰是这个阶段,穷孩子比富孩子的语言神经,少了三分之二的刺激——3千万个词汇量。
人怎么可能一样!?
201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心理学教授(Anne Fernald ),在这个研究又填上重重的一笔。她选了29个低收入家庭,每家都有一个19个月大的孩子。实验人员给每个孩子穿上一个带录音器的背心,把孩子在醒着的十个小时,听到的所用声音都录下来。然后把这些声音分类,哪些是电视声?哪些是电子玩具声?哪些是大人或外人的交谈?哪些是跟孩子直接对话?(注3)
结果发现,在10个小时接受直接对话最多的孩子,能听到12000词汇;接受直接对话最少的孩子,仅听到670个词汇--每小时67个。
新闻播音半分钟能讲67个词,而那个可怜孩子一个小时只听到67个字。
五个月后,实验人员又对他们进行测验。发现直接对话少的孩子,比多的孩子在词汇量上,竟然有六个月的差距。
结论:孩子的词汇主要是在沟通中掌握的。看电视和听别人讲话也能学,但效果完全不同。
接下来,实验人员又分别在这些孩子面前,放两个图像,一个是狗,一个是书。然后,对孩子说“哪个是书?”,或者“那个是狗?”。
结果发现那些被经常直接对话的孩子,比那些少对话的孩子,能更快地把眼睛聚焦在正确的图像上。
快多少?0.2-0.75秒。
不到1秒的速度似乎微不足道,但心理学家认为是大事。这个时间代表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
学过外语的人都知道,越快地把已经知道的词理解,才能越快把注意力放到不知道的词汇上;越快把注意力放到不知道的词汇上,才能越快地理解内容!
孩子学话就是学外语。
看完这个文章,我明白了。女儿是让我们当话痨。根据这个研究,我们要不断跟现在还不能讲话的丫丫讲话。她不懂,也要硬讲;没话,找话也要讲;无论如何,要讲够3千万个词!
不仅如此,还不能故意讲小孩话,要保持一定语言难度。因为(Anne Fernald)的研究还说,不能把语言降低到小孩的水平,要多说对小孩来说是难的词——让小孩跳脚学习才能掌握更多词汇。(注4)
我跟太太说:“以后丫丫要拉粑粑,不能只说:要拉粑粑?而要说:丫丫是不是想去洗手间?去洗手间干嘛?是想尿尿?还是想拉粑粑?粑粑味道是不是臭?你喜不喜欢臭?”
我太太说:“丫丫憋不住了!”
后记,昨天女儿的一个同事抱着八个星期的孩子来串门。她是一个刚入行的癌症专科医生。我问她“你准备休多长的产假?
她说,我想最少要休十个月,如果可以就12个月或更长。”
我问她:“为什么不请人看?专业训练不就中断了吗?”
她说:“不仅是钱的问题,也不是不在乎事业。我35岁还是40岁完成训练,成为执业医生只是时间问题。但孩子出生这段时间,没了,就没了。这段时间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太重要了。我所认识的医生都自己带。我老板也是女医生。她星期天把孩子带到医院,巡房时就推着婴儿车!”
2017年12月12日悉尼 黄铁鹰
(注1) The Early Catastrophe —The 30 million word gap by age 3(注2) Baby's Brain Begins—Now; conception to age 3 (注3 )Talking directly to toddlers strengthen their langauge skillh (注4) How to talk to little kids with dumping it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