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不得好死

 防微信公众号被封,把文章陆续搬来,因此发表时间和写作时间差距很大。作者 黄铁鹰


​最近看美国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Lisa Genova 的讲话节目,挺吓人。(注1)


她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在座的有多少人想活到85岁?”


大多数观众举手。


她又说:“你们知道吗?如果活到85,每二个人就有一个会得老年痴呆症:另一个人就要变成伺候老年痴呆症的。”


她引用的是美国老年痴呆症的统计。(注2)


114年前,德国阿兹海默医生,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例老年痴呆症。迄今,人类没有找到治这个病的药。(注3)


该病学名阿兹海默病,以此来纪念这位精神病学家。


患老年痴呆病的大脑解剖后,有二个特征:

1)比正常老人的大脑萎缩的严重。

2)大脑某些区域呈现钙化和纤维状——没了弹性。




老年痴呆的大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病变?至今医学没有定论。


但近二十年,由于人类对大脑有了新发现,在对抗老年痴呆症的方向上越来越聚焦。


过去医学界一直认为:人发育完成后,脑细胞不像身体其他细胞会再生;人随着年龄增大,脑细胞死一个少一个,因此,老年人的大脑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199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Elizabeth Gould教授,在猴子大脑发现了新生长的细胞。从此,打破关于哺乳动物脑细胞不再生长的认知。(注4)


至今,科学家们发现人脑不仅不断产生新脑细胞,而且新脑细胞产生的速度,同老年痴呆症有关。


英国专门研究脑细胞再生的Sandrine Thuret 博士说:“成年人每天能新生700多个脑细胞,新脑细胞集中产生在大脑负责记忆、情感和学习的海马区。”(注5 )




新旧脑细胞不断置换,到了50岁,海马区的脑细胞就都已是成人后再生的。


Sandrine Thuret 博士说,在小白鼠身上做的实验表明:阻止脑细胞生长,小白鼠就开始失去部分记忆,特别是失去方位感。


老年痴呆的初期表现就是记忆退化和经常走丢。


很多脑神经医生相信,如果能促进脑细胞不断生长,就能避免或延缓老年痴呆。


怎么才能促进脑细胞生长?


专家认为要多管齐下:1)健康饮食,1)少喝酒,3)多锻炼,4)充足睡眠,5)减少焦虑,6)避免心血管病和糖尿病  7)学新东西。


专家开的前6个“药方”,我觉得对什么病都管用;第7个让我感到新奇。


学东西是累脑袋的事,怎么能治老年痴呆?


原来脑细胞是一种越用越多的东西。


以色列大学神经学教授Idan Segev 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发现解决难题多的小白鼠,脑细胞长的快! (注6 )


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教授Moser 的研究表明,人们面对错误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回避——认为自己笨,或者,认为自己这方面不行。


另一种态度是研究——看看为什么错了?


Moser 教授发现,碰到错误采取回避态度的人,脑电图显示出平静的绿色;而采取研究态度的人,脑电图一片火红——兴奋!(注7)



学新东西需要不断犯错误,研究错误和纠正错误,所以大脑就经常被“火”烧着,于是,脑细胞生长的就快。


学新东西不仅让脑细胞生长快,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认为:“学新东西还会让脑细胞之间建立新的和更强的联系;这些联系越多,越强,大脑的弹性就越大——人就越聪明。”(注8)


专门研究脑弹性的美国Micheal Merzenich 神经学家说:“任何技能和知识的获得都会在大脑里留下真实的物理变化。”(注9)


“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独特的'硬盘',每个人独特的经历、技能、知识和情感都会在自己的大脑硬盘上,建立独特的神经联系。”


“世界上找不到二个同样的指纹,也找不到二个同样的大脑。”


以色列大学神经学教授Idan Segev说:“音乐家大脑结构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伦敦出租车司机的脑结构与常人也不一样。”(注6 )




学的东西多,脑细胞产生的就多,脑结构也越复杂,脑弹性就越强,抵抗老年痴呆的能力就越强。(注1)


老年痴呆不是一下子痴呆的,当一部分脑神经逐渐硬化时,相似功能的脑神经会依然发挥作用。


比如,能用两种语言记忆一个事物,当一种语言的脑神经死亡了,另一种语言的脑神经可能依然发挥作用;于是,你就不会那么老年痴呆。(注1)


人的技能很多是相联系的。比如,砌砖和木工都需要几何知识。


如果一个砌砖工人,还会做木工,当他负责砌砖的脑神经老化时,木工的几何知识就会补偿它,于是,他就可能依然保持一定的砌砖技能。


为了写这个文章,我看了十几个脑神经实验,其中最让我震惊的是法国神经学家做的。


研究人员在实验者脑袋上戴一个帽子”,帽子里有很多电极片,贴到头上不同部位(就像做脑电图那样)。


电极片接到一个机械手上,结果实验者居然可以用脑意识指挥机械手,开电灯,开门,还能下棋!


原来人的意识(思考、分析、犹豫和决策)真能产生物理动能。


难怪人脑只占身体重量2%,但每天吃的东西,20%被大脑消耗了。


老年痴呆症一个最著名的研究,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故事。


它是在美国678个天主教修女身上做的。这个研究于1986年开始,至今还在进行,当时这些修女的年龄在75——106岁之间。(注11 )




迄今为止,该研究有两个耐人寻味的发现。


1)这些修女都是20多岁当修女的。她们一入修道院,就被要求把自己的生平和为什么当修女的动机写下来。


研究人员发现:20多岁时,书写文字表达能力好的修女,得老年痴呆症的比例低。


专家猜测可能是善于写作的人,就像音乐家一样,脑细胞之间有特殊的联系,从而脑弹性比较大。(注1)


2)这些修女去世后,大脑都被解剖。有些修女大脑明显的出现,老年痴呆症的萎缩和硬化,但这些修女却没表现出老年痴呆症!


研究人员猜测可能是这些修女的教育水平比较高,生活健康,很少喝酒,特别是她们一直到老,都在学习。


后记:我不是学医的,更不是脑神经专家,这个文章跨界大了,让专家笑话是必然。


但写这个文章,却让我着着实实知道了老年痴呆病。


我的脑细胞应该因此长了不少,我的脑袋里面一定被“火”烧的建立了新的联系。


我的一个好友,十几年前退休,每周打四五次高尔夫;身体很好,但脑瓜好像不如以前灵光。


我现在知道了他的毛病出在没学新东西。


脑神经专家说,每天重复同样的活动,哪怕这个活动再健康,也不会促进脑细胞的增长和脑弹性的增加。(注1)


必须学新技能,脑细胞之间才能建立新的联系,脑结构才能发生变化。


比如,60岁学钢琴,70岁达到演奏水平。70岁时的大脑,就会在原有的结构上,又刻上了音乐家的烙印。


这个文章写的艰难。边学、边写、边跟太太讲。写着写着,我家的饭变成了一天二顿西餐。


太太做西餐不熟练,经常烤的乌烟瘴气。


我问:“怎么不做红烧肉了?”


太太说:“我要学新技能。我不怕死,但怕不得好死。“

老年痴症病人一般能活6-8年。


美国有个电影叫《还是爱丽丝》,讲的是一个老年痴呆病人的故事。


里面的主人公说了一句话:“我但愿得的是癌症!”


2018年 6月 15日 


注1 《what can you do to prevent Alzheirmer's 》 Lisa Genova 2017 TED .  注2 《2016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 Alzheimer's Association . 注3 《Alzheimer's Disease》 wikipedia   注4 《Do brain cells regenerate?》Princeton Weekly bulletin May 1999 注5 《You can grow new brain cells. Here's how》 Sandrine Thuret  TED   注6 《Synapses, Neurons and Brains》from the course of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注7 《Mind Your Errors : Evidence for a Neural Mechanism Linking Growth Mind-Set to Adaptive Post error adjustment》psychological science Jason S.Moser . 注8 《Developing a Growth Mindset》  Carol Dweck  TED . 注9《 Growing Evidence of Brain plasticity 》Micheal Merzenich TED  注 10 《What is ‘cognitive reserve’? How we can protect our brains from memory loss and dementia》Michael Ridding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Adelaide . 注11 《The Nun Study》08/03/ 2007 Dementia Care


以下是被封的文章 我的文章常被祖国新闻审查人员删除,现在把它们转到此,希望后人能看看中国现在的自由。


疫苗最大的讽刺 》《孩子需要打新冠疫苗吗?》  《2025 年 》 《猪名贵》《流氓也可以做好事》《  美国依然是我心中的灯塔》《你是什么GDP?》《川普眼中的朝鲜战争  》《中国超越美国最佳时机》《纯粹扯犊子! 》《独立思考为什么难? 》《我为什么不看中国历史? 



以下是新冠文章  我从2020年初开始写新冠,没想到一下子写了80多篇。新冠改变了我熟悉的世界。我必须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除了让后人研究时,留下我这个当事人的视角外,更希望同被新冠影响的人,在此一起反思:人类对新冠是不是过度反应了?如是,我们每个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2022年1月《孩子的事,能糊涂吗?》 雅典瘟疫的启示《疫苗最大的讽刺》《群众眼睛白内障》《澳洲人为什么被骗?《我又想讲课了》 《小德怎么得罪了澳洲》《新年傻B立志》

2021年12月《这个圣诞让人失望》《准备与新冠肉搏》《孩子需要打新冠疫苗吗》《再为墨尔本哭泣》

2021年11月《补补水吧》《这个女孩为啥胆大?》《别轻信医生》《愚人易,醒人难》《我应该打加强针吗》《必须打仗》

2021年10月《中国移民的楷模》《二丫你好》《万一科学又错了!》《有什么难言之隐?》

2021年9月《去你妈的科学!》《澳洲人的难题》《两岸猿声啼不住》《最近新冠有点乱》

2021年8月《有些事藏不住》

2021年7月《被遗忘的瑞典》《你不知道的Delta》《澳洲骑虎难下》

2021年2月《墨尔本的房价为什么比悉尼低?》《谁能笑到最后?》

2021年1月《谁能保证不被阳性?》《我是杠精》

2020年12月《悉尼不是墨尔本,别慌!》《我爱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