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丫你好:

 你是20208月出生。你出生这年,世界发生一件大事。


一个叫新冠的呼吸道病毒,年初先在中国爆发;不到半年,世界各地就都有了。

这个病毒传染很快,很吓人;没有特效药治;有些人染上后,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新冠让人联想到100多年前杀死好多人的西班牙大流感。

于是,全人类都开始害怕。

每个人都紧盯着手机和电视,看病毒的最新消息。

那时候互联网算法已相当成熟,知道人们想看什么,只要一打开手机,新冠消息就一个比一个坏的冲进屏幕。

病人太多,医院呼吸机不够,各国都在抢购呼吸机。

死人太多,拉尸体的车,在火化场门前排起长龙。

口罩不够,政府号召人们自力更生做口罩,

20206月,你已在妈妈肚子里呆八个月。那段时间她必须挺着大肚子,穿着防护服给病人看病。



还好,妈妈没染上新冠,顺利生下了你。

你出生后,我和姥姥就开始纠结,是不是应该经常看看你。

为什么纠结?

因为疫情越来越严重,悉尼像全世界一样,为了防止传染,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人们交往的政策。比如,人们不能随便出门,不能随便聚会,不能去餐馆,不能出去玩等等。

人们对这些限制自由的政策一点没意见,因为大家都害怕传染。

限制自由的刚开始二周,我们还能忍住不去看你。过了两个星期,我们有些忍住不了。

为什么忍不住?

因为你太可爱,尽管每天跟你视频,但总想摸摸你的小胖腿。

另外,你妈妈一人带你太辛苦。将来你有孩子,就会明白照顾婴儿相当累。你妈妈是我们女儿,我们心疼她,想帮她照看你一下。

还有你姐姐丫丫,跟你一样可爱。没有新冠前,我们每周都跟她玩,因此也很想她。



可是见你们,我们就有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对方。

怎么办?

我开始拼命研究这个病毒。

尽管姥爷没学过医,但我学过统计学。我相信只要知道这个病毒的杀伤力——感染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就能知道跟你见面的风险有多大。

姥爷当时把所有能找到的新冠死亡率研究报告,研究一番后,彻底懵了。有报告认为新冠死亡率高到20%多,也有报告说不会超过0.3%

你读这个文章时,应该学过算数了。20%0.3%的差距可是太大了。

你可能好奇为什么有这么大差距?

我估计是新冠来的太突然,人类被吓懵了。吓懵了的医生做的研究,自然会得出吓懵了的结论。

医学研究没能给姥爷答案,但我还想去看你,怎么办?

我又把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思考,快与慢》拿出来看。

这本书是我50岁以后的工具书,每当我有不明白的事,我总会翻它。

它的作者叫丹尼尔.卡尼曼,他是一个心理学家,但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重翻这部书,我明白了。恐慌也会传染,当群体恐慌了,就会产生叠浪效应——恐慌会推波助澜,一浪高过一浪,就像看体育比赛观众们玩的集体游戏一样。

卡尼曼还认为:人会高估风险;医生也是人,自然也会高估危险。

这本书让我的担心放下许多。于是,我选择相信那些新冠死亡率低的研究结论。

我跟姥姥商量:死亡率才0.3%左右,死者大都是老弱病残胖;婴儿和小孩死亡率更低;咱俩虽然超过60,但身体健康,也不超重,估计染上没大事。去不去?

姥姥咬了咬牙说:去,连帮帮女儿。” 

二丫,你有孩子后会知道,妈妈永远比爸爸更心疼孩子。

于是,我俩每星期去你家二天,抱你,喂你,跟你和姐姐玩。

我们每次去都换上新洗的衣服,并且不断洗手。

就这样,我们有惊无险相处了八个月。

2021年6月,你妈休完产假要上班。此时,新冠疫情更严重了,新冠的一个变种——delta登陆悉尼,每天感染几百至上千人。

悉尼采取了更严格的防疫政策,禁止人们走亲访友,没事不许出门,出门不许离家5公里等。

你八个月时,胃口极佳,你妈奶水已不够喂。为了给你买奶粉,她必须顶着新冠风险上班。



于是,你妈每周把你放在幼儿园三天,让我和姥姥带你二天。

然而,我们俩家相距10公里这样做有可能违反政府防疫规定。

我给政府打电话。我说:我女儿是医生,她必须上班。但她没钱送二个女儿去三天幼儿园,我们必须帮她照顾二天孩子。但我两家相距超过5公里。怎么办?

政府说:如果这是原来的安排,可以这样做。

于是,从6月份到现在,你和姐姐每周在我家呆二天。

然而,情况比我们预想的复杂。你去幼儿园后,经常感冒发烧咳嗽淌鼻滴。

你妈说:去幼儿园的孩子避免不了这样,因为你整天跟一群鼻涕虫滚在一起。这样频繁得感冒发炎,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孩子必须接触各种各样病毒和细菌,经过感染,产生抗体,才能变得百毒不侵。


可是,你练就百毒不侵的过程,正是新冠风声鹤唳之时。

除了每天给你换无数次尿片,你还肆无忌惮的把口水鼻涕往我们脸上喷。


从六月到现在,我和姥姥被你传染过二次。我们俩已做了二次新冠检测。好彩,你传染给我们的不是新冠。

每次你淌着鼻涕来时,我和姥姥就嘀咕:病毒集合体又来了,说不上什么时候把我俩新冠了。

为此,我俩早早打完了颇有争议的疫苗。但还是担心,因为州长每天在电视上警告,Delta比去年的新冠传染更快,更致命;外出接触任何人都要假设她(他)身上可能有Delta

周一到周三,你跟十几个鼻涕虫滚在一起;这十几个鼻涕虫每天回家就跟十几个家长滚在一起。

此时,把孩子还继续送幼儿园的人都是没办法,必须工作的家长——医生护士司机警察护理员等等,这些人都是允许跨区工作的——最可能感染新冠的人。

同其他祖父母比,我和姥姥的胆子的确很大。

我们邻居有一对跟我们年龄一样大的夫妇,他们的一个外孙女跟你一样,也是2020年生的。至今,他们只抱过那个外孙女三次;外孙女过生日时,他们只敢站在窗户外,把生日礼物递进去。

知道我和姥姥现在还带你和姐姐,有朋友提醒我们,千万要注意呀。还有朋友说,难道就不能让女儿继续在家带孩子?!

其实,我和姥姥不是胆大,我们也担心。我们时刻关注新冠在全世界的最新情况,我们逼着自己更多相信统计数字,少看一些耸人听闻的新冠新闻。

但即使这样,看到感染人数节节上升也害怕。

当数据和恐惧打得我拿不定主意时,我会想起我姥姥。她是一个中国的基督教徒。我是她带大的。

她总跟我说:拿不定主意时,向上帝祷告。他会告诉你怎么做。

她是我见过唯一不怕死的人,她说:她死后会见上帝。




于是,我也跟上帝祷告,我说:上帝,请你告诉我,我该不该继续看我的丫丫和二丫?

上帝说:她俩可不可爱?

我说:太可爱了!

上帝说:这么可爱的孩子,你都不敢爱,你怎么可能爱你的邻居?爱是需要勇气的!

于是,我和姥姥又鼓足勇气,继续照看鼻涕啦瞎的你和姐姐。

有付出,才有回报。

这十三个月,你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远超过想象。你吃的多,拉的也多,我和姥姥经常抢着给你换屎尿布。



我给你写这封信时,新冠还在肆虐。我并不完全确信,我们这样做对不对?但会继续这样做下去。

2021930日。


以下是我被封的文章 ,现在把它们转到此,希望后人能看看当时中国的写作自由。


疫苗最大的讽刺 》《孩子需要打新冠疫苗吗?》  《2025 年 》 《猪名贵》《流氓也可以做好事》《  美国依然是我心中的灯塔》《你是什么GDP?》《川普眼中的朝鲜战争  》《中国超越美国最佳时机》《纯粹扯犊子! 》《独立思考为什么难? 》《我为什么不看中国历史? 



以下是我的新冠文章  我从2020年初开始写新冠,没想到一下子写了二年。新冠改变了我熟悉的世界。我要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除了让后人研究时,留下我这个当事人的视角外,更希望同被新冠影响的人,在此一起反思:我们对新冠是不是反应过度了?如是,我们每个人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2022年1月《孩子的事,能糊涂吗?》 雅典瘟疫的启示《疫苗最大的讽刺》《群众眼睛白内障》《澳洲人为什么被骗?《我又想讲课了》 《小德怎么得罪了澳洲》《新年傻B立志》

2021年12月《这个圣诞让人失望》《准备与新冠肉搏》《孩子需要打新冠疫苗吗》《再为墨尔本哭泣》

2021年11月《补补水吧》《这个女孩为啥胆大?》《别轻信医生》《愚人易,醒人难》《我应该打加强针吗》《必须打仗》

2021年10月《中国移民的楷模》《二丫你好》《万一科学又错了!》《有什么难言之隐?》

2021年9月《去你妈的科学!》《澳洲人的难题》《两岸猿声啼不住》《最近新冠有点乱》

2021年8月《有些事藏不住》

2021年7月《被遗忘的瑞典》《你不知道的Delta》《澳洲骑虎难下》

2021年2月《墨尔本的房价为什么比悉尼低?》《谁能笑到最后?》

2021年1月《谁能保证不被阳性?》《我是杠精》

2020年12月《悉尼不是墨尔本,别慌!》《我爱悉尼》《人一天能犯多少个错误?》《谷歌能否辨别真假?》《如何给孩子洗脑?》

2020年11月《这些美国人不是胆大》《愚笨人的问题》《必须公布总死亡人数》《让我恐惧的是人性》

2020年10月《川普凶多吉少》《丰乳翘臀的代价》《他必须死》

2020年9月《福奇有没有可能错?》《我也当网管》《美国口罩竞选》

2020年8月《德国人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