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澳洲旅游行业有了希望。联邦政府宣布打了二针疫苗的外国游客,2月21日可以来澳洲了。
然而,他们的希望有可能竹篮子打水。澳洲第二大省——维洲省长说,打了疫苗的定义应该是打完第三针;旅游大省,昆士兰省长也应声附和。注1这两个省长有民意支持。很多澳洲人认为,我们都打第三针,外国游客也需要打第三针。一个在悉尼开旅游船的船长跟我说,那还来个屁!来澳洲谁愿意只看一个悉尼?新冠二年了。按理说,人类应该有了足够数据,对它达成科学共识。上个月我曾写文《雅典瘟疫的启示》介绍,英国新冠网络红人John Campbell博士,根据英国医学死亡证明的数据,得出英国死于新冠的17万人中,只有1万7千人是没有基础病的健康人。也就是说,近90%的新冠逝者,跟新冠有关,但也不能全赖新冠。为什么?因为这17万新冠死者平均年龄81.5岁,超过英国人均寿命。然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在专门的“事实验证专栏”中,说,John Campbell 这个结论不符合事实,他这样说不仅误导大众,也对死者不尊重(注,意味这些人该死。)。注2
第二天John Campbell跟BBC叫板说,1)我的结论是根据英国政府统计数字;2)咱们能不能来一场公开讨论,看看谁说的不是事实?3)说我对死者不尊重,是对我的侮辱。我的职业生涯经历太多死者;我18岁当护士时,第一次亲历死者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注2我一直期盼BBC和John Campbell的辩论,可是二星期过去了,没动静。按说BBC这样的媒体,专门“验证事实”的人也应该是专家。然而,不同专家,根据同一数据,竟然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澳洲政府前天通知我,我的第二针疫苗已过了六个月;该打第三针了。我66岁了,尽管属于高危人群,可是还犹豫打不打第三针。我脑袋里总有两个小人在打架。这俩小人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直觉。截止2021年7月31日,澳洲一共签发了920张新冠医学死亡证书。注3也就是说在新冠的头一年半,澳洲一共有920个人死于新冠。请注意,这一年半的新冠病毒比Omicron厉害,当时打疫苗的人远比现在少。请看下图,这920个逝者中,超过90岁的318人;80-89岁381人;70-79岁158人;死亡中位数86.9岁。2021年澳洲人均寿命83.64。注3我这个年龄段——60-69岁的死亡人数一共41人。
2021年,澳洲60-69岁一共有2,744,054人,注4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新冠死亡率,每10万人1.5个。澳洲2021年交通死亡1127人,每10万人,每年有4.5个死交通事故。注5我脑袋里的数字小人说:“你开车的死亡率,比你得新冠死亡率高300%,你都不害怕,为什么害怕新冠?”数字小人还说,“你没看吗?这920个新冠逝者,其中809个有基础病;老年痴呆是新冠死亡最常见的基础病,占41%;心脏病占33.6%; 糖尿病15%...."注3你没有这些基础病,你的死亡率比10万人死1.5个还低,你为什么害怕?数字小人又说,你再仔细看看,你住的地方属于澳洲最发达的20%的地区。根据这920个新冠死者居住地分析,住在澳洲最不发达地区,新冠的死亡率,比在最发达地区的要高三倍!直觉小人面对数字小人的数字,尽管有点理屈词穷,可是它依然不认输。不仅不认输,一听政府官员和记者说“”住院的人大部分是没打疫苗的人,为了你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快打疫苗吧。”直觉小人立马就跳起来,说:“政府一定比你知道的多。你万一成了10万份之1.5,怎么办?”我写了85篇新冠文章,几乎篇篇都在用数字,证明新冠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感谢新冠这两年,它让我终于明白,人是不能用数学思考的动物。人类的进化使四岁的孩子不用教,就能熟练掌握语言;但即使刻意训练,也很少有四岁的孩子能掌握加减乘除。人是靠形象和情感的思维动物。形象和情感是具体的,看的见摸得着。能识别形象和情感,才能洞察危险和友谊。这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于是形象和情感(直觉)的思维,成了人类的DNA。数学是人类安全和吃饱后,后天发展出来的抽象工具,所以数学对人来说是身外之物。这就是人为什么容易,从自己看到和经历的具体事情,推导出普遍结论;而很难从普遍结论,反推导到自己身上(具体事情)。比如,看到拉新冠死者的车在停尸房门前排长龙(具体),我们一下子就能得出到新冠死亡率一定很高的结论。(普遍)。于是,每个人都紧张,尽管染上新冠致死的可能性,比开车致死的可能性小很多。
相反,看到澳洲每年,每10万人有4.5个死于车祸的数字(普遍结论),人们很难联想到“我今天开车会有多大可能死于车祸?”(具体)?于是,每个人都放松出门,尽管开车比染上新冠致死的可能性高300%。阴历29,我的两个外孙女都验出阳性。早上流着鼻涕的二丫,伸着胳膊让我抱。在抱她前的一瞬间,我心里振了一下,这要染上怎么办?可是摇摇晃晃走过来的她,当时有点低烧,正渴望人抱。我没功夫犹豫,伸手把她抱起来。抱起来后,尽管我的理智告诉我,新冠致死是小概率事件;但抱她的手还是不由自住的,把她撑的比平常远一点。我一个朋友知道此事,觉的我胆太大,天天问我:“你现在有没有症状?”被他问烦了,我说:“你是不是觉的我一定要有症状,才符合逻辑?”显然,他的直觉也是来自于具体的事件——“一个阳性去餐馆吃饭,结果所有吃饭的人都传染了。你抱一个流鼻涕的阳性,还能没事?!”在二丫最需要抱时,敢抱她让我骄傲。这不仅是数字的思考,而是情感跟数字联手让我战胜了恐惧。
这件事更验证了,人不善于用数字思考的结论——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很难让人联想。
人不善于用数字思考的另一个原因,数字思考比直觉思考要消耗更多体力。有实验证明,人在进行数字计算时,瞳孔会扩大。注5我的新课会有一节专门讲,人不需要事事用数字思考;但有些事必须用数字思考,才可能更接近事实;决策者应该如何逼着自己用数字思考?
注1“ Australians need COVID-19 booster after six months or considered 'overdue' by ATAGI” 9news.com
注2“John gets 'fact checked' by BBC”YouTube.com
注3“COVID-19 deaths that occurred by 31 July 2021 that have been registered and received by the ABS”abs.gov.au
注4“housingdata.gov.au
注5“road death by age and sex group"roadsafty.gov.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