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等

这是2018年写的文章,移到此处,永久保存,希望丫丫长大后,能读中文。


还有两个星期我就要带外孙女了。女儿上星期又给我一本上岗培训书。她说:“这是一个住在法国的美国妈妈写的,她在法国生了三个孩子。她发现法国人带孩子的方式比美国人的好。”


带着责任学习,效率高。一口气读完这本名为《Why French kids don’t throw food》的书。我觉得中文应译成《为什么法国孩子有教养?》


在我脑袋里,西方人都差不多。读完这本书,才知道美国人和法国人其实差距很大。


在这个美国妈妈眼里,法国人带孩子的方式不可思议,就像我觉得澳洲人带孩子的方式不可思议一样。


我在悉尼海边不止一次,看到家长把不满一岁的孩子,带到沙滩玩水。悉尼海水最高温度24度左右。我见过最小洗海澡的孩子只有6个月。


在一家面条店,我们看到一个9个月的男孩用手抓面条吃(没有汤)。虽然他吃的满头满脸,但一起吃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似乎没在意。


他们说:“他六个月就开始抓着吃,他喜欢用手抓食物,不让别人喂。于是,我们只能每次饭后打扫战场。”


受他们的启发,我家丫丫6个月也开始自己吃饭了。


我也经常看到,不会走的孩子在公共场所,甚至在医院候诊室的地上爬。大人在后面像看小狗似得跟着。


今年圣诞街坊聚会,每家拿点吃的聚在一起。十几家大人,小孩和狗都来了。一个3岁的女孩,看到一只跟她一样高的大狗,非常喜欢。她问她妈:“我可以拥抱它吗?”


端着酒杯的妈说:“我不知道,你要问问它的主人才行。”然后,转过脸继续跟我聊天。


小女孩面对人群喊起来:“这是谁的狗,我可以拥抱它吗?”


一个中年妇女,看了看她,迟疑了一下,说:“最好不要抱。”


小女孩有点沮丧,但马上接受了现实,把兴奋点转到别的地方。


澳洲是世界移民比例最高的国家,每四个人有一个在海外出生。各民族都有自己带孩子的高招,移民自然会把本民族传宗接代的精华带到外国。


在澳洲,我在餐厅也看到过追着孙子喂饭的中国爷爷奶奶,和拿短期签证到中国移民家抱孩子的月嫂。


移民的好处是能知道人与人的不同。


这个在法国的美国妈妈首先注意到一岁半左右的法国孩子,在餐厅能跟大人一样正襟危坐,至少能耐心吃完几道菜的法国正餐,包括鱼和蔬菜;大人席间的交谈几乎不受孩子影响。而她的一岁半女儿,在餐厅只吃面包和薯条;不仅如此,还把桌上搞得一塌糊涂,到处乱跑;大人根本不能吃一顿完整的饭。


这个美国妈妈感到很丢脸。在美国人眼中,法国人比较优雅和有教养。然而,她没想到法国人的孩子这么小就显出了优雅和教养!



差啥呀?我的孩子也是巴黎生,巴黎长! 这个做过记者的妈妈决心把法国人怎么带孩子搞清楚。


于是,她在巴黎一边生养孩子,一边研究法国人如何生养孩子。当她在法国生养三个孩子后,她的书也出版了。


她的书让我受启发。


首先,法国孩子6个月后,几乎都能独立睡一整夜。中间不用起来喂奶。如果不能做到这点,法国人就会认为孩子有毛病了,或者家长不会带。


这个美国妈妈的第一个孩子,6个月后每晚至少醒来一次。为此,她请教好多法国妈妈,保姆和育儿专家。结果发现法国人带孩子的一个习以为常的观念,是法国婴儿很早就能睡一整夜的原因。


当婴儿哭时,法国人都会等几分钟才对婴儿作出反应。为什么要等几分钟?


1)因为婴儿哭有很多原因,要先仔细观察才能判断究竟是什么原因。


2)法国人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作息习惯。婴儿从妈妈肚子出来,她的习惯被彻底打乱,因此不舒服,经常要哭;这种哭恰恰是婴儿开始形成自己独立作息习惯的一种表现。


如果婴儿一哭,大人就去抱,喂奶、安抚.....孩子就不容易形成自己的作息习惯。


人睡眠有周期,一般是100分钟左右。正常睡眠需要四五个周期。每个周期之间,人会微醒。


养成睡眠习惯的人,会无意识地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 婴儿还没有形成习惯,微醒时的反应则是睁眼、发声、哭叫.....。


当婴儿睡觉醒来哭时,大人如果马上干预,就会把婴儿从微醒真正唤醒;如果再给婴儿喂奶,就会彻底中断婴儿的正常睡眠;几经重复,婴儿就会形成不正常的睡眠习惯——睡眠中间,必须醒来或者吃奶。


反之,当婴儿哭时,大人如果能观察5-10分钟,再采取行动,婴儿十有八九会停止哭泣,自动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几经重复,婴儿就会形成正常人的睡眠习惯,一觉到天亮!


法国人见到新生婴儿,总会问:“这个孩子现在是不是能睡一整夜了?” 


法国父母都知道婴儿从第四个月,就要开始训练睡一整夜的习惯。法国婴儿在四——六个月内,就会被父母用这种对孩子哭,不立即反应的方法,训练成能睡一整夜的小大人。


如果过了六个月,还不能睡一整夜,说明孩子已经形成不正常的睡眠习惯。这就要采取比较“残酷”的强制方法——婴儿半夜哭,坚决不管;让孩子哭累了,自己睡过去。


这个美国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就是采用强制方法才让她形成正常睡觉的习惯。


她说:“女儿第一天晚上整整哭了15分钟。她在她房间哭,我在我房间哭;第二天女儿哭了5分钟;第三天女儿不哭了,我和先生却准时醒来等着她哭。”


我家丫丫在第四个月时,就能睡一整夜。我女儿说:感谢这本书。


这本书另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地方是,法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等一等”这句话。


这个美国妈妈去一个法国朋友家做客。这个朋友有个三岁的女儿。当她和法国朋友聊天时,女孩过来找她妈,法国妈妈总是认真地盯着女儿的眼睛,很正式,但却很耐心的说:“我正在和阿姨谈话,等一下我再帮你。”


这个三岁女儿绝对理解妈妈,丝毫没有表现出不满意,转而去专注别的事情。法国妈妈也不会让孩子等很久,聊完了一个话题,就会去处理女儿的要求。


让这个美国妈妈更吃惊的是,她和法国朋友聊天时。那个三岁的女儿在一旁,独立地用蛋糕粉、酸奶、奶油做了一个小蛋糕。做完后,她问妈妈,可不可以舔舔勺子上的蛋糕面糊?


结果,法国妈妈说:“不能,你刚刚吃过午饭,还没到吃下午餐的时候。但你可以拣点桌子上的糖渣。”


这个女孩真的就没舔勺子!只是故意摇晃糖罐,多拣了点糖渣。


美国妈妈说,法国孩子的耐心也是父母在襁褓中给培养的。法国4个月后的孩子,就开始像大人一样每天吃四餐——早餐,中餐,下午点心,晚餐;而且不吃零食!


美国这么大的孩子,都是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而且零食不断。


为什么法国孩子四个月后就能像成人有规律的进食?


美国妈妈的答案是,法国人比较自我,他们认为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孩子只是家庭的一部分。孩子的生活规律应该尽早跟整个家庭作息时间同步——成人一天三餐加下午茶,孩子也应如此。


食色,性也。小孩饿了,自然要哭叫。可是法国大人却让他们等一等。法国小孩的人性,这么小就开始被父母“压抑”了!


饥饿时不能吃,就要忍。忍,就是经受压力和接受挫折。小孩子是面团,容易捏。法国孩子耐心的性格,从小就被捏出来。


法国人其实不是有意这样塑造孩子,而是他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到法国的美国人会惊讶地发现,法国的快餐比美国少的太多太多;法国的零食也比美国少太多太多;法国超重的人自然比美国也少太多太多;法国小孩在餐厅也比美国的孩子安静和守规矩的太多太多。


法国孩子为什么在餐厅里比美国孩子有教养?这个美国母亲的结论是:他们从婴儿时就被“等一等”训练的比美国孩子有耐心,他们在家里就比美国孩子有规矩。


一个人的举止代表一个家庭,一群人的举止代表一个民族。一个文明需要无数代人的言传身教。难怪美国都是世界领袖了,可是美国人对法国人还是仰视。


美国妈妈说:“等一等”这个观念,是法国人抚养孩子的基石。当孩子不会说话只会哭时,大人自己要等一等,再对孩子的哭做出反应;当孩子能说话时,大人让孩子等一等,再满足他们的要求。


正是这个等一等,塑造了法国人从容的民族性——显得比较高傲和优雅。


为了写这本书,这个美国妈妈专门拜访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Mischel。他在上世纪60年代,做过一个著名的儿童忍耐力实验。实验人员把4-5岁的儿童,单独带进一个房间。在房间桌子上放一粒棉花糖,然后跟孩子说:我要出去一会,我离开的时候,你可以吃这个糖,也可以不吃。如果你能忍着不吃,我回来后,会再给你一粒。


653名儿童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吃,三分之二没忍住,吃了。 



80年代,当这些孩子长成十几岁青年时,心理学家对他们进行跟踪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忍住没吃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明显好过没忍住的;特别是在面临压力时,那些忍住没吃的孩子不容易崩溃。


法国人这个“等一等”的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找到了理论根据。


法国的一个儿童心理学家说:“挫折是幸福的来源”。


什么是幸福?小孩喝水甜,吃饭香就是幸福。渴了,喝水才甜;饿了,吃饭才香。渴饿就是挫折;没有渴饿,就没有幸福。


法国婴儿哭时,不马上被抱或喂奶;法国孩子的要求,要等一等才能被满足。这就是父母无意识地给孩子制造的挫折。


被这样挫折过的孩子吃饭自然香,睡觉自然沉,有了玩具自然会更珍惜,成人后自然容易面对大挫折。


人长大了,幸福就不仅是吃好睡好。正常人还需要做点让自己骄傲的事,才能感到幸福。


让自己骄傲的事一定不是父母给的。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才能让人骄傲。所以中国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


任何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顶住压力,坚持不懈都需要耐心二字。


法国人用“等一等”这个观念,培养了法国孩子与众不同的耐心。


美国妈妈认为:培养孩子耐心,更需要家长的耐心。让孩子不哭不闹最好的方法是马上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法国人认为:小皇帝不可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这个美国妈妈写完这本书时,她的孩子也被挫折得像法国孩子了。一天,她听到三岁多的女儿,用法语教育一岁多的弟弟,说:“你不能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后记:Mischel教授说:那些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能把注意力从棉花糖上转移到别的地方。他们有的唱歌,有的摇摆,有的玩指头,有的看墙上的画,还有的干脆看着天花板数数….。总之,他们不是硬忍。

人能找到事打发时间,时间自然过得快。Mischel 说:“与其说这些孩子忍耐力强,不如说他们能自娱自乐。”




自娱自乐来自于人能独处。一个人呆着没事,自然要找事做。


法国父母不像美国父母那样急功近利——很早就培养孩子的智商和技能。相反,他们非常强调让孩子自己玩。


他们认为婴儿自己玩时,大人不应该打扰。孩子自己玩是在独立探索世界,这比大人给他讲故事、跟他一起玩还重要!


的确,孩子发呆时,其实是在思考;婴儿吃脚丫时,就是在研究人体;她们叫喊是在探索声音。


如果孩子时刻都被大人呵护和戏逗着,单独探索世界的机会自然就少。生活是实践的艺术,实践机会少,孩子自己找乐的能力就差——忍耐力也就差!


一个朋友看了这本书后,跟我说:“完了,我孙子忍耐力可能会差。他一出生,就有两保姆,外加奶奶,醒着的时候几乎都是被人抱着!”


我本想翻译这本书。可是中信出版社已把它翻译出来了。书名是《法国妈妈育婴经》作者德鲁克曼。可在“微信读书”上读,二元人民币。


2018年 1月12日悉尼

以下是我被封的文章 ,现在把它们转到此,希望后人能看看当时中国的写作自由。


《没见过这么多违法的人》疫苗最大的讽刺 》《孩子需要打新冠疫苗吗?》  《2025 年 》 《猪名贵》《流氓也可以做好事》《  美国依然是我心中的灯塔》《你是什么GDP?》《川普眼中的朝鲜战争  》《中国超越美国最佳时机》《纯粹扯犊子! 》《独立思考为什么难? 》《我为什么不看中国历史? 



以下是我的新冠文章  我从2020年初开始写新冠,没想到一下子写了二年。新冠改变了我熟悉的世界。我要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除了让后人研究时,留下我这个当事人的视角外,更希望同被新冠影响的人,在此一起反思:我们对新冠是不是反应过度了?如是,我们每个人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2022年1月《孩子的事,能糊涂吗?》 雅典瘟疫的启示《疫苗最大的讽刺》《群众眼睛白内障》《澳洲人为什么被骗?《我又想讲课了》 《小德怎么得罪了澳洲》《新年傻B立志》

2021年12月《这个圣诞让人失望》《准备与新冠肉搏》《孩子需要打新冠疫苗吗》《再为墨尔本哭泣》

2021年11月《补补水吧》《这个女孩为啥胆大?》《别轻信医生》《愚人易,醒人难》《我应该打加强针吗》《必须打仗》

2021年10月《中国移民的楷模》《二丫你好》《万一科学又错了!》《有什么难言之隐?》

2021年9月《去你妈的科学!》《澳洲人的难题》《两岸猿声啼不住》《最近新冠有点乱》

2021年8月《有些事藏不住》

2021年7月《被遗忘的瑞典》《你不知道的Delta》《澳洲骑虎难下》

2021年2月《墨尔本的房价为什么比悉尼低?》《谁能笑到最后?》

2021年1月《谁能保证不被阳性?》《我是杠精》

2020年12月《悉尼不是墨尔本,别慌!》《我爱悉尼》《人一天能犯多少个错误?》《谷歌能否辨别真假?》《如何给孩子洗脑?》

2020年11月《这些美国人不是胆大》《愚笨人的问题》《必须公布总死亡人数》《让我恐惧的是人性》

2020年10月《川普凶多吉少》《丰乳翘臀的代价》《他必须死》

2020年9月《福奇有没有可能错?》《我也当网管》《美国口罩竞选》

2020年8月《德国人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