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上建房
"在岩石上建屋,才能更好抵御风雨。" 是圣经上的一句话。 上个月给一个做企业的学生讲课,他问:“我想到海外发展,去哪个国家好一点?” 我没太思索,用了圣经这句话回答他。 这个学生问:“哪个国家是岩石?” 我泛泛给他总结了几条识别“岩石”的规则,比如法律,文化和经商环境等。 从他的反应,我知道我没能解决他的问题。其实,我对这些答案也不满意。 今天写此文,再试图回答他。 1988年,我在香港做生意,去非洲考察生意机会。我们在安哥拉见到一个泰国华人的制衣厂,老板是三十多岁的一对泰国华侨夫妇。 我问:“为啥来这里办厂?” 他们说:“这里生产的衣服可以不用配额就能出口欧美。“ (注:当时很多国家出口欧美的衣服需要配额,每个国家每年能出口多少件衣服给欧美是固定数量,超过这个数量就不能卖。当时谁有配额,转手就能赚钱。但欧美为了帮助非洲发展,非洲出口衣服就不需要配额。) 我问:“为什么选择政局不稳的安哥拉?” 先生说:“我父亲是做大米出口生意的,他把一船大米卖给安哥拉,说好用美元支付,最后安哥拉政府只能付本国货币。安哥拉货币对美元贬值太快,换成美元亏很多。我们就用本地货币,在当地办个制衣厂,用本地货币支付人工,把衣服出口到欧美,就能换成美元。” 我说:“这个生意逻辑很巧妙呀!” 他们说:“我们来三年了,还没赚到钱。” 我问:“为什么?” 他们说:“一是本地工人效率太低;二是偷窃严重,盗贼可以晚上把墙掏个洞,把牛仔裤偷走;还有本地没有配套工业,一针一线都要进口,结果交货期总晚。” 妻子说:“纸上利润很高,希望很大;但是真操心,我们目前连孩子都不敢生。” 三年后,我在香港见到这对夫妻,他们说:“我们撤了。不是因为没赚到钱,是因为他们又发新货币了。结果,我们以前攒的钱不值钱了;要继续经营,就要用新钱支付人工;这需要把出口服装赚的美元再换新币。” 这是一个出海失败的案例。 深圳有一个做建筑的朋友,他的企业出海到斯里兰卡,接一个可以干十年的大项目,可是现在全泡汤了。 这也是一个出海失败的案例。 90年代在香港曾看过一个海外华人的纪录片,名字忘记了,但其中一个人的故事,我记住了。 他是出生在广东顺德的华人,抗战时加入国民党的新一军,跟日本人在缅甸作战;后来退到印度,他和很多战友就留在了印度。 一晃50年过去了,他在印度靠修鞋为生。当记者问他:“回没回顺德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