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23的博文

你的直觉经常是错的!

图片
  ​12月15日,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回京奔丧。 1月1日,问候她北京新年怎么样?她说:“这15天是我最难受的15天,我公公、婆婆和爸爸都在这15天走了,爸爸走时,面都没见上。” 前天,我的 《数据不撒谎》 刚发表,就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 他说:“我上海几个朋友的直系亲属都在这几天走了,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你文章用数据得出的结论——新冠没死多少人,好像不对呀!?” 过去三年,我写了102篇新冠文章,但没写过ZG新冠。 今天介绍一个2023年,ZG会有多少人死于新冠的研究。 该研究2022年12月31日发表在《National Library Medicine》,题目是“ZG放弃清零后新冠死亡人数估计”。 注 这个研究出自两个名人。一个是世界最著名的研究新冠死亡率的传染病学家 John p.a. Ioannidis,另一个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ichael Lavitt。 这个研究没有引用任何ZG新冠数据,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捏造,它是依靠南韩和香港的新冠数据,推算ZG死亡人数。 为什么用南韩和香港的数据? 1)这两个地方挨着ZG大陆; 2  它俩20年和21年,也都采取非常严厉的防控; 3  它俩都是22年初开放社会,Omicron病毒快速感染大部分人口。 4) 它俩都采用西方流行的新冠死亡的定义——因新冠致死和新冠引起并发症导致死亡的都属于新冠死亡。 这个研究首先计算南韩和香港不同年龄段人的新冠感染死亡率。 新冠感染死亡率=新冠死亡人数/新冠感染人数 该研究的新冠感染人数,不仅包括阳性人数,还包括已感染,但没检验,身上已有新冠抗体的人——总感染人数。 怎么确定南韩和香港已有新冠抗体的人数? 从它们的血液化验数据库中推算。 比如,香港0—19岁人口,共计1,277,620名;新冠死亡18人,阳性325,661人;根据血液化验样本推算,香港这个年龄段有新冠抗体的1,074,681人。 于是,香港0-19岁的新冠感染死亡率为 0.000017=18人/1,074,681人 然后,该研究用南韩和香港的各年龄人的新冠死亡率,对照ZG各年龄段的人口,得出ZG新冠死亡总人数。 该研究推算,假设ZG所有人,在2023年上半年都感染Omicron,新冠死亡人数在817,511——987,455 人之间。 为什么二个数字? 因为南韩新冠感染死亡率比香港的...

数据不撒谎

图片
  ​1月8日开始,澳洲对从中国来的旅客采取歧视政策——必须持有新冠阴性证明才能登机;其他国家来的不需要。 对此,华人媒体反应不强烈,但澳洲主流媒体炸了锅。 他们炸锅的原因有二个,一是荒废了三年的澳洲旅游和教育行业需要中国人,二是澳洲联邦政府的主医疗官Paul Kelly公开反对这个政策。 注1 其实,不仅Paul Kelly一个医疗官反对这个政策,Paul Kelly 说,澳洲各州的医疗官和新西兰的医疗官都认为,这个政策不符合目前的疫情。 注1 澳洲反对党领袖也批评政府,不听专家建议,制造不必要的恐慌。 注1 有人说,对中国旅客的进行歧视性检验,即缺少科学根据,又不符合逻辑。中国目前流行的病毒依然是Omicron的儿子和孙子,这些病毒也在其他国家泛滥,为什么不检查其他国家的旅客,只检查来自中国的? 还有人说,如果因为不相信中国的新冠数据,要对中国旅客采取特殊检验政策,那凭什么相信中国的检验结果? 新冠三年,澳洲医疗官们和政府总是一个鼻孔出气。 为什么在现在都公开跳出来跟政府作对? 我相信医疗官们现在肯定有100%的把握,确信新冠不是大病,因此,才敢公开反对政府的草木皆兵。 医疗官们的确信首先自于澳洲新冠的二个数据。 1)截止2023年1月9日,澳洲新冠总感染11,210,155人,死亡17,349人,(其中,奥密克戎感染占87%,死亡占94%)新冠各毒株的平均感染死亡率0.15% 。 注2 0.15%的感染死亡率是什么概念? 跟流感感染死亡率一样!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字,美国2010-2019年流感感染死亡率0.152%! 注3 2)澳洲新冠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84.7岁。 注4 新冠死亡平均年龄84.7岁是什么概念? 比澳洲人均寿命还高!澳洲2022年人均寿命83岁。 如果不作假,数据不会撒谎。澳洲三年的统计数据证明:新冠不是个吃人的老虎,只是个咬人的猫。 新冠三年,多少人感染?多少人死亡?什么样人死于新冠?很多国家的统计数字也出来了。 中国的钟南山肯定也看到了这些数据,因此,他12月15日也说,新冠奥密克戎的致死率现在降低到0.1%左右,“相当于季节性流感,不是暴发性的流感。”  注5 由此可见,澳洲医疗官们和钟南山毕竟是科学家;科学家尊重数据。 然而,数据反映的新冠,与媒体和网上的新冠不一样。 随着中国放弃清零,澳洲媒体和网上新冠消息开始...

《我眼中的新冠》

  1961年,我6岁。我家在东北长春市一个五家人住的大房子里。那年夏天几乎天天有要饭的来敲门。其他四家很少开门,我姥是嫉妒徒,总把剩饭给他们;没有剩饭,也要给人家一点生米。那时每家粮食都很少,加之我姥经常资助要饭的,我家总吃粥。我妈当时怀我妹。一次,挺着大肚子的妈妈喝着喝着粥哭起来,埋怨我姥把粮食给要饭的。 长大读史后,知道那几年是自然灾害;后来有人说,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还有人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段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 互联网给个人记录历史不仅提供了发表的ZY,更提供了流传千古的舞台——把自己写的历史存到云里。 我就是写历史的人,但我不是有意识写的。 新冠三年,我不知不觉写了100篇我自己的新冠史。这100篇文章记录了我这三年的经历、观察、困惑和研究。 我不是学医的,不可能做新冠研究,但互联网让我能及时找到,全世界新冠统计数据和新冠研究报告;我的统计学背景,让我能读懂这些数据和研究;于是,我把它们同我的感受和经历,一起写进这100篇文章。 我曾教过书,老师的职业逼着我把文中所引用的数据和事情都尽量标明出处。现在回头看,这100篇文章不仅是我的新冠历史,也可作为研究新冠,研究心理学、政治学、大数据、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个资料库,因为读者可以根据文中索引找到原文。 迄今为止,还没找到像我这样认真研究新冠的非专业人员。 我为什么能写100篇新冠文章? 因为新冠影响了我,我妈九十多了,我不能回去看她。 我的房子不能按时完工,我的养老金缩水,我几个做生意朋友的公司倒闭..... 更关键的是新冠让我恐惧,让我气愤,让我着迷——口罩究竟有没有用?打了疫苗为什么还被传染?新冠的死亡率究竟是多少?我能不能抱二个鼻涕虫的外孙女? 我喜欢写字,因为笔能帮我思考。每当我困惑时,我都习惯把困惑写下来;写着写着,思路就清晰了;就这样,我不知不觉写了100篇。 我喜欢赞扬,我的100篇文章收到很多赞扬,于是,我越写越有劲。 我喜欢抬杠,这些文章也受到很多批评,甚至遭到我以前学生白纸黑字真名真姓的辱骂;这些批评和辱骂让我越战越勇。 现在回头看,我感谢赞誉者,更感谢批评和谩骂者,因为“敌人”给我的动力更大,我必须把数据研究的更详细,文章写的更严谨。 我是心理学大师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忠实信徒。我深信他的说的,“人类不会用数字思考”,据此,他得出结论——“人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