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新冠》

 1961年,我6岁。我家在东北长春市一个五家人住的大房子里。那年夏天几乎天天有要饭的来敲门。其他四家很少开门,我姥是嫉妒徒,总把剩饭给他们;没有剩饭,也要给人家一点生米。那时每家粮食都很少,加之我姥经常资助要饭的,我家总吃粥。我妈当时怀我妹。一次,挺着大肚子的妈妈喝着喝着粥哭起来,埋怨我姥把粮食给要饭的。

长大读史后,知道那几年是自然灾害;后来有人说,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还有人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段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

互联网给个人记录历史不仅提供了发表的ZY,更提供了流传千古的舞台——把自己写的历史存到云里。

我就是写历史的人,但我不是有意识写的。

新冠三年,我不知不觉写了100篇我自己的新冠史。这100篇文章记录了我这三年的经历、观察、困惑和研究。

我不是学医的,不可能做新冠研究,但互联网让我能及时找到,全世界新冠统计数据和新冠研究报告;我的统计学背景,让我能读懂这些数据和研究;于是,我把它们同我的感受和经历,一起写进这100篇文章。

我曾教过书,老师的职业逼着我把文中所引用的数据和事情都尽量标明出处。现在回头看,这100篇文章不仅是我的新冠历史,也可作为研究新冠,研究心理学、政治学、大数据、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个资料库,因为读者可以根据文中索引找到原文。

迄今为止,还没找到像我这样认真研究新冠的非专业人员。

我为什么能写100篇新冠文章?

因为新冠影响了我,我妈九十多了,我不能回去看她。

我的房子不能按时完工,我的养老金缩水,我几个做生意朋友的公司倒闭.....

更关键的是新冠让我恐惧,让我气愤,让我着迷——口罩究竟有没有用?打了疫苗为什么还被传染?新冠的死亡率究竟是多少?我能不能抱二个鼻涕虫的外孙女?

我喜欢写字,因为笔能帮我思考。每当我困惑时,我都习惯把困惑写下来;写着写着,思路就清晰了;就这样,我不知不觉写了100篇。

我喜欢赞扬,我的100篇文章收到很多赞扬,于是,我越写越有劲。

我喜欢抬杠,这些文章也受到很多批评,甚至遭到我以前学生白纸黑字真名真姓的辱骂;这些批评和辱骂让我越战越勇。

现在回头看,我感谢赞誉者,更感谢批评和谩骂者,因为“敌人”给我的动力更大,我必须把数据研究的更详细,文章写的更严谨。

我是心理学大师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忠实信徒。我深信他的说的,“人类不会用数字思考”,据此,他得出结论——“人的直觉经常是错的”。

这100篇文章中,我用了很多数据和统计分析。这些数据和分析经常同我的直觉发生冲突。每当冲突时,我会重温丹尼尔.卡尼曼的巨著《思考,快与慢》,于是,我强迫自己用理性战胜直觉。

是写这100篇文章,给了我理性的镇定,战胜了恐惧。我和太太今年68岁。过去三年,我们从没停止每周照看二天外孙女。

二个外孙女,今年一个5岁半,一个2岁半;她俩都阳过二次;女儿是医生,阳过三次;太太阳过二次,我阳过一次。

现在回头看,富贵险中求。因为照看这两个宝贝外孙女,三年新冠竟然是我人生笑的最多的三年。

2023年,我的新年励志是要把这100篇文章编成一本书。

心理学揭示,新冠跟人类所有事件一样,是个万花筒——看的角度不同,形象就不同;新冠在人脑的形象不同,人的行为就不一样,后果自然也不一样。

昨天在悉尼阳光灿烂,2023年元旦的海滩,我见到一对年轻的华人父母,带着一对二三岁的孩子,每人都戴着口罩。

他们看到的新冠肯定跟我的不一样;他们的新冠历史自然跟我记录的也不同。

人类发行量最大的那本书说:“世上没有一个义人。” 说的是每个人都有偏见。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没有偏见就不是人。

因此,谁写历史都会有偏见——历史学家有历史学家的偏见,我有我的偏见。

这本书就叫《我眼中的新冠》。今天写此文是为这本书寻找出版商,最好是中国,香港和台湾的。

如果没有人出版,我会在亚马逊网站自己出版。

我的稿费全部捐给北京新阳光儿童慈善基金会——香柏树癌症儿童膳食研究中心。

我出此书的目的是想给后来人,留下我看新冠的视角。

用文字传递知识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人类的后代一定还会遇到类似新冠这样的事, 希望我的记忆能给他们一点启发.....。

2023年1月2日 

以下是我被封的文章 ,现在把它们转到此,希望后人能看看当时中国的写作自由。


《没见过这么多违法的人》疫苗最大的讽刺 》《孩子需要打新冠疫苗吗?》  《2025 年 》 《猪名贵》《流氓也可以做好事》《  美国依然是我心中的灯塔》《你是什么GDP?》《川普眼中的朝鲜战争  》《中国超越美国最佳时机》《纯粹扯犊子! 》《独立思考为什么难? 》《我为什么不看中国历史? 



以下是我的新冠文章  我从2020年初开始写新冠,没想到一下子写了二年。新冠改变了我熟悉的世界。我要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除了让后人研究时,留下我这个当事人的视角外,更希望同被新冠影响的人,在此一起反思:我们对新冠是不是反应过度了?如是,我们每个人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2022年1月《孩子的事,能糊涂吗?》 雅典瘟疫的启示《疫苗最大的讽刺》《群众眼睛白内障》《澳洲人为什么被骗?《我又想讲课了》 《小德怎么得罪了澳洲》《新年傻B立志》

2021年12月《这个圣诞让人失望》《准备与新冠肉搏》《孩子需要打新冠疫苗吗》《再为墨尔本哭泣》

2021年11月《补补水吧》《这个女孩为啥胆大?》《别轻信医生》《愚人易,醒人难》《我应该打加强针吗》《必须打仗》

2021年10月《中国移民的楷模》《二丫你好》《万一科学又错了!》《有什么难言之隐?》

2021年9月《去你妈的科学!》《澳洲人的难题》《两岸猿声啼不住》《最近新冠有点乱》

2021年8月《有些事藏不住》

2021年7月《被遗忘的瑞典》《你不知道的Delta》《澳洲骑虎难下》

2021年2月《墨尔本的房价为什么比悉尼低?》《谁能笑到最后?》

2021年1月《谁能保证不被阳性?》《我是杠精》

2020年12月《悉尼不是墨尔本,别慌!》《我爱悉尼》《人一天能犯多少个错误?》《谷歌能否辨别真假?》《如何给孩子洗脑?》

2020年11月《这些美国人不是胆大》《愚笨人的问题》《必须公布总死亡人数》《让我恐惧的是人性》

2020年10月《川普凶多吉少》《丰乳翘臀的代价》《他必须死》

2020年9月《福奇有没有可能错?》《我也当网管》《美国口罩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