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元的口罩

 ​上周一个叫Steve Kirsch的美国富人出了大名。

他坐飞机时,一个坐在邻座的女乘客,戴口罩。也不知Steve Kirsch看她戴口罩好奇,还是别扭,Steve Kirsch说,戴口罩不能防新冠。你看飞机上很少有人戴。我给你100美元,你能不能把口罩摘下?

女乘客不摘。但吃饭时,女乘客还是把口罩摘下来,吃完饭赶紧戴上。

Steve Kirsch又说,如果口罩有用,你吃饭时摘下来这功夫,也可能感染了,现在戴上也没用。我给你1千美元,你能把口罩摘下来吗?

女乘客还不摘。

Steve Kirsch把口罩奖金一直提高到10万美元,这个女乘客依然不摘。

Steve Kirsch放弃了,拍了一张坐在飞机上的照片,把这个事情放到twitter。注1

有人说:“给我10万?我把口罩吃下去。”

还有人说:“谁能告诉我?他下次乘哪个航班?”

我有Steve Kirsch同样的好奇。前天悉尼高温38度,我带外孙女在公园玩,二个穿校服十三. 四岁的姑娘,戴着严严实实的口罩,在秋千上荡来荡去。

悉尼现在戴口罩的少,孩子戴口罩的更少。我真想知道,她们的父母用什么方法,让她们这样听话?

口罩最近又成了美国新冠的热点,原因是一篇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Cochrane 上的关于口罩是否防止呼吸道疾病(包括新冠)的研究,它的结论有二,1)几乎没用;2)N95同普通医用口罩的差别不大。注2

这个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把世界医学界所有关于口罩对呼吸道疾病的随机抽样研究( 包括2019年以前的研究),集合起来的综合分析。

随机抽样研究的地位远高于实验室研究和观察性研究。现代西方医学把随机抽样研究,视为检验一个药品有效性的黄金标准。

实验室实验是指环境和实验对象可控的研究,比如药品在动物身上的实验,但对动物有效,对人不一定有效。

观察性实验是指非事先设计的实验,比如,观察和记录经常戴口罩和不经常戴口罩的二种人,看看哪种人感染新冠的比例高?

如果经常戴口罩的人感染新冠比例低,就此得出口罩有效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因为经常戴口罩的人可能其他卫生习惯也好,比如经常洗手和减少外出机会。

Cochrane

口罩研究一出来,其他关于口罩防新冠的研究都闭了嘴。

其他关于口罩防新冠的研究底气不足原因还有一个,瑞典是唯一一个不要求戴口罩的发达国家。请看下图:新冠三年瑞典超正常死亡人口比例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垫底,不仅低于邻国丹麦、挪威和芬兰,还低于有着得天独厚防疫条件的澳洲和新西兰。注3

下面这个照片,从左至右分别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家Martin Kulldorff教授,霍普金斯医学院教授Martin Adel Makary医生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家Jayanta Bhattacharya教授,上个月在美国国会新冠听证会上。

他们公开指责:“美国政府是新冠虚假信息最大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你们说,新冠不是空气传染,只是表面传染,因此让公众戴口罩,现在这个医学界的顶级研究结论出来了,你们就这样躲着不吱声了?” 注4

他们还指责美国政府不承认人类早在公元前430年,从雅典瘟疫中就知道的自然免疫,强制人们打有很大副作用mRNA疫苗。

他们更指责美国政府联手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压制和诋毁科学家关于新冠的不同观点,从而误导大众,关闭社会,导致恐慌,造成远大于新冠本身的伤害。

世界首富马斯克对美国新冠政策的也颇有微词,他公开发twitter 呼吁起诉美国的钟南山-福奇医生,因为他认为福奇要对美国新冠一地鸡毛负责。

新冠是面"照妖镜",把不同国家人的秉性照出来。

新冠结束了,很多国家似乎都想尽快把这篇翻过去,比如澳洲和英国尽管也有议员要追责,可是议会和媒体根本不理这个茬;因此老百姓也稀里糊涂,这三年的防疫究竟是对还是错。

然而,美国不同;美国较真的人多。

人都有好奇心,孩子刚说话就要问为什么。较真的人与不较真的人,差别在于好奇心的强弱。

科学是人类好奇心对事实的追求,比如,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口罩究竟能不能防新冠?新冠疫苗究竟是否利大于弊?

较真的人好奇心强,探索事实的劲头足——科学精神强。

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对人生活影响不大;但口罩能否防新冠,mRNA疫苗是否副作用大?封城是否利大于弊?则影响了每一个人,特别是孩子。

绝大多数人没能力搞清这些医学事实,但科学家和医生们必须要搞清;否则,再来一次新冠,他们建议我们戴,还是不戴?打,还是不打?

人不容易承认错误,科学家和医生也是人。医学的进步必须靠不同观点的较真;这种较真的结果,最终会让大众百姓受益。

其实,科学精神不仅需要好奇心强,还需要胆大。

我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我没有胆去问那两个在38度的天气下,在公园里还戴口罩的学生,因此,我不可能知道她俩戴口罩的真实原因。

反观Steve Kirsch和马斯克都是医学界的外行人,但他俩有胆量拿自己的钱、声誉、甚至事业冒险去探求这些医学事实。

这两个外行如此高调管闲事,除了好奇心强和胆大之外,我相信跟他们过去三年的生活,被新冠搞的不如意也有关。

他们对新冠的探索代表了美国人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现在我可以理解美国选举时,为什么很多人自愿跑到投票站,监督选举。

由此可见,美国人性格中包含了好奇心强、胆大和追求公平这三个特殊因素,这就解释了现代科学创新,为什么总发生在美国。

口罩、疫苗和封城的作用能不能搞清楚和想不想搞清楚,是二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科学进程,一个是科学态度;美国人显然在这两个问题上又领先了世界。

最近总琢磨,美国这个霸权国家,天天印钞票,天天有枪杀案,天天有政治丑闻;那么多人吸毒,那么多人肥胖,那么多非法移民,那多变性人;怎么美元依然是第一货币?

今天写此文,好象有点明白了,美元坚挺的背后有着美国人的较真、胆量和公平精神。

2023年3月19日 

注1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867485/Tech-tycoon-offered-woman-100k-mask-Delta-flight.html

注2https://www.cochranelibrary.com/cdsr/doi/10.1002/14651858.CD006207.pub6/full

注3https://www.spectator.co.uk/article/sweden-covid-and-excess-deaths-a-look-at-the-data/

注4https://twitter.com/RobertKennedyJr/status/1631339802590158858

以下是我被封的文章 ,现在把它们转到此,希望后人能看看当时中国的写作自由。


《没见过这么多违法的人》疫苗最大的讽刺 》《孩子需要打新冠疫苗吗?》  《2025 年 》 《猪名贵》《流氓也可以做好事》《  美国依然是我心中的灯塔》《你是什么GDP?》《川普眼中的朝鲜战争  》《中国超越美国最佳时机》《纯粹扯犊子! 》《独立思考为什么难? 》《我为什么不看中国历史? 



以下是我的新冠文章  我从2020年初开始写新冠,没想到一下子写了二年。新冠改变了我熟悉的世界。我要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除了让后人研究时,留下我这个当事人的视角外,更希望同被新冠影响的人,在此一起反思:我们对新冠是不是反应过度了?如是,我们每个人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2022年1月《孩子的事,能糊涂吗?》 雅典瘟疫的启示《疫苗最大的讽刺》《群众眼睛白内障》《澳洲人为什么被骗?《我又想讲课了》 《小德怎么得罪了澳洲》《新年傻B立志》

2021年12月《这个圣诞让人失望》《准备与新冠肉搏》《孩子需要打新冠疫苗吗》《再为墨尔本哭泣》

2021年11月《补补水吧》《这个女孩为啥胆大?》《别轻信医生》《愚人易,醒人难》《我应该打加强针吗》《必须打仗》

2021年10月《中国移民的楷模》《二丫你好》《万一科学又错了!》《有什么难言之隐?》

2021年9月《去你妈的科学!》《澳洲人的难题》《两岸猿声啼不住》《最近新冠有点乱》

2021年8月《有些事藏不住》

2021年7月《被遗忘的瑞典》《你不知道的Delta》《澳洲骑虎难下》

2021年2月《墨尔本的房价为什么比悉尼低?》《谁能笑到最后?》

2021年1月《谁能保证不被阳性?》《我是杠精》

2020年12月《悉尼不是墨尔本,别慌!》《我爱悉尼》《人一天能犯多少个错误?》《谷歌能否辨别真假?》《如何给孩子洗脑?》

2020年11月《这些美国人不是胆大》《愚笨人的问题》《必须公布总死亡人数》《让我恐惧的是人性》

2020年10月《川普凶多吉少》《丰乳翘臀的代价》《他必须死》

2020年9月《福奇有没有可能错?》《我也当网管》《美国口罩竞选》